行业资讯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

秋粮丰收、粮价稳定、口粮安全……这场新闻发布会把近期粮食问题说透了

8月26日,农业农村部就当前粮食市场运行和生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,农业农村部市场经济与信息司司长唐珂、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,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、新闻发言人宁启文主持发布会。


12345.jpg


秋粮丰收有基础

全力以赴好收成

秋粮占全年粮食的比重是四分之三,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,能不能实现全年的粮食丰收,关键看秋粮。潘文博介绍,从掌握的情况看,今年的秋粮丰收还是有一定基础的,主要有两点判断:

第一个判断就是面积,面积是粮食生产的基础。初步预计,今年秋粮面积12.84亿亩,增加了500多万亩。面积的增加主要是两方面因素:一是春播期间雨水比较好,墒情好,有一些过去偏旱的地块今年种上了。二是受疫情影响,农民对后期粮价上涨有预期。

第二个判断就是长势,长势总体正常。秋粮的大头在东北,去年东北的粮食产量为3493亿斤,秋粮接近1万亿斤,占了35%,目前东北的玉米前期授粉授的不错,灌浆灌的不错,大豆已经鼓粒,水稻也压圈,就是压穗,已经开始有产量,而且开始逐步落黄。虽然前段时间,在辽西和蒙东的个别县受了旱,长势偏差,但其他地方长势都比较均衡,丰收在望。

秋粮还有几个区域,黄淮海、西北主要是玉米,我们国家属于旱作农业区,今年西北的墒情也好,黄淮海也没有受什么灾,所以黄淮海和西北玉米的长势也不错,西南、华南的秋粮主要是水稻,长势总体正常。大家关注的秋粮大省如黑龙江、吉林、山东、河南,这些主产省作物的长势都是这几年较好的一年。

据了解,今年我国农业气象年景总体是偏差的,南方洪涝灾害重于常年,但是干旱总体偏轻,洪涝主要影响是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,不会影响全局。干旱主要集中在辽西、蒙东,辽宁西部和内蒙东部交界的地方有几个县,旱窝子,传统旱区,持续时间不长,也影响有限。

今年大家比较关注的病虫害,草地贪夜蛾和水稻“两迁”害虫都是常年偏重发生的,今年前期基数比较高,但是草地贪夜蛾防控效果比预想的要好,据监测分析,目前没有造成大的危害。

目前距秋粮丰收还有40天左右,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,实际上也是灾害多发易发期。夺取秋粮丰收还要过秋旱、台风导致的倒伏、北方的早霜、南方的寒露风,还有病虫害的关口。8月底、9月上旬的台风是最担心的,彼时正值作物头重脚轻,作物已经灌浆,玉米穗、水稻穗很大,刮台风容易造成倒伏。

潘文博指出,下一步,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,立足抗灾夺丰收,环环紧扣,一招不落,加强分类指导,落地落实后期田管措施,全力以赴地夺取秋粮的好收成,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.3万亿斤,实现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。

小麦价格不会持续上涨

把握时机不要囤粮惜售

今年的小麦丰产,价格有所上涨,7月底,主产区小麦收购均价普遍上涨至每斤1.12-1.22元,比开秤初期高了大约2到6分钱。比去年同期高了3到8分钱,其中山东小麦收购价每斤1.17元之上,比去年同期高了8分钱左右。

有舆论担心我国小麦的供给紧张,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部分贸易商和种植户囤粮惜售的现象,唐珂介绍,农业农村部对此进行持续跟踪调度,从当前我国小麦市场供需的总体形势看,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小麦供给问题,小麦价格也不会持续上涨。主要是基于几点:

一是我国小麦连续多年丰产。2015年以来产量稳定在1.3亿吨以上,可以满足当年的消费量,产需呈基本平衡、丰年有余的格局。

二是小麦库存充足。目前的库存量大体相当于一年的消费量,特别是政策性粮食库存水平高,储备调节能力强。  

三是小麦价格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,由于近期玉米价格上涨明显,部分地区玉米价格高于小麦,一些饲料企业增加小麦的采购,替代玉米作为饲料,市场看涨的预期就增强了,部分农户和贸易商惜售的心理又进一步推高了价格。后期,随着玉米价格企稳,小麦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。

实际上,8月份以来,山东等地的小麦价格已经止涨趋稳。从小麦市场购销进度看,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,截至8月10日,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881亿斤,比去年同期减少212亿斤。据调度分析,目前小麦的收购量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,但与近三年平均水平也是大体相当的,并且今年主要是政策性收购减少,市场化收购进度基本正常,这表明,目前市场上的粮源较为充裕,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。特别是近年来优质专用小麦不断发展,用于酿酒、制作糕点的订单收购比例明显提升,优质优价特征日益明显,市场化收购活跃,占比不断提高,越来越成为小麦收购的主渠道,与国家政策性收购形成了替代关系。

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推进,农民的市场意识在逐步增强,售粮节奏也更趋均衡,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,一些农民不急于售粮,也有一定的合理性。在这里要提醒广大农民朋友,特别是种粮大户密切关注市场行情,警惕一些炒作“粮荒”的舆论,不要盲目跟风囤粮,把握好售粮的时机,实现丰产又丰收。

玉米价格持续上涨

后期将逐步趋稳

今年春节后,国内玉米价格保持持续上涨走势。从5月28日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启动以来,持续高成交、高溢价,玉米市场价格继续走强,甚至可以用“火爆”这个词来形容。目前,东北、华北的玉米平均收购价已分别达到每吨2150元和2400元左右,比年初上涨约30%,短期涨幅较为明显,同比涨幅也将近25%。据分析,关于当前玉米市场形势有两个大的判断:

一是玉米价格属于恢复性上涨,大体处于合理区间。今年以来,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,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,深加工企业开工率提高,玉米下游需求向好,同时随着临储玉米拍卖接近尾声,资本炒作和非理性的囤粮加剧,共同拉动玉米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。目前,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水平低于2014年每吨2240元的临储价,也低于此前的市场价历史高点,仍属于恢复性上涨。粮价适当上涨,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,提高来年种植玉米的积极性,激励生产供给,促进市场供需平衡,应理性看待农产品价格的正常波动。

二是当前玉米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,后期价格将逐步趋稳。前期拍卖的临储玉米将陆续出库,目前全社会库存能够满足秋粮上市前后市场消费需求。随着新玉米陆续上市,加上全球玉米总体宽松,我国玉米及大麦等替代品进口增加。预计全年玉米市场供给总量充足,价格有望趋于平稳。

建议各类市场主体保持好购销节奏,不宜持续囤粮看涨。农业农村部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,持续提高玉米产能,稳定发展玉米生产,提高玉米品质和单产水平,立足国内保障玉米基本自给

早稻已获丰收

晚稻丰收有基础

双季稻是最重要的口粮品种,占我们国家稻谷面积的三分之一,三碗饭有一碗饭是双季稻。据潘文博介绍,今年中央着眼于粮食安全,明确提出恢复双季稻生产,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,比如提高籼稻最低收购价,整合40多亿元中央财政资金,加大对双季稻主产区的支持力度。各地也高位推动,媒体报道有的省省委书记、省长亲自抓早稻、抓双季稻,压实责任,精准指导,有力推动了双季稻生产。

潘文博指出,从目前情况看,今年双季稻恢复的势头明显,双季稻的第一季是早稻,早稻已经丰收,总产量达到546亿斤,占我们国家整个粮食13000多亿斤的比重不大,但是它是比较重要的一季。

早稻产量构成是两个因素,一个是面积,一个是单产。我们早稻面积是6670多万亩,今年增加了450多万亩,增了6.8%,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势头。据测算,增加450多万亩能增产水稻产量30多亿斤。

第二个概念是单产,今年早稻长势一直不错。7月中旬,湖南、江西遭遇连续的大风降雨天气,导致早稻单产下降。但是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江西、湖南这两个省份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湖区排水不畅的局部区域,它的影响有限,没有逆转早稻增产的趋势。如果没有这场严重的洪涝灾害,早稻实际增加的要比统计公布的20.6亿斤还要多。

双季稻的第二茬晚稻丰收有基础,与往年相比,今年晚稻生产最大的特点就是抗灾抢插增面积,各地加大工作力度,抢农时稳面积,确保晚稻安全成熟。

8月中旬,处暑前后,晚稻栽插基本结束,据了解,今年晚稻的面积预计增加400多万亩,遏制了连续10年下滑的势头。

今年南方晚稻栽插后,晴天多、温度高,利于作物生长。目前晚稻大部分处于分蘖期,长势总体正常,为夺取丰收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。

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抓好晚稻的田间管理,重点是要搞好肥水管理,防好水稻的“两迁”害虫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。同时晚稻还有一个要防,因为今年有一部分直播的,要防寒露风,寒露风来的时候不能正常起穗,就不能安全成熟。我们相信,只要我们指导落到田,措施落到位,晚稻能够取得好收成,也能够圆满完成恢复双季稻生产的目标任务。

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稳定

有利于我国大豆进口

进口大豆能够有效满足国内蛋白饲料和油脂的需求。我国大豆产需缺口逐年加大,每年进口8000万吨到9000万吨,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,保玉米、保谷物自给的同时,大豆缺乏土地种植。

大豆主要进口国是巴西、美国、阿根廷。唐珂介绍,今年以来,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客观上抑制了大豆需求,加上油价低迷打压了生物质燃料的需求,全球大豆的供需宽松,国际上大豆市场价格总体稳定,客观上有利于我国大豆进口。

从数据看,今年以来,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增加,当前价格小幅上涨。据海关统计,1-7月累计,我国进口大豆5514万吨,同比增加了17.6%,其中7月份进口大豆1009万吨,同比增加了16.8%。7月份,山东地区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每斤1.62元,环比涨1.6%,同比涨2.5%。

从国产大豆看,今年受旺盛食用需求拉动,国产大豆价格持续向好。据监测,7月份黑龙江国产食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每斤2.75元,环比涨8.2%,同比涨51.2%。

从后期走势看,北美大豆陆续丰产上市,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,自美国进口大豆有望继续增加,预计下半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增价稳,下游豆粕、豆油供应是有保障的。国储拍卖大豆陆续供应市场,再加上新豆即将上市,市场供应持续增加,预计国内大豆价格将高位回落。

谷物基本自给 口粮绝对安全

大豆产需缺口增大

日前,《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》发布,文中提到,到“十四五”期末,我国大概会出现1.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,其中谷物占到了2500万吨。这一说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,有人担心未来国家粮食安全会出现恶化。

对此,潘文博强调,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。我国粮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,去年粮食产量13277亿斤,人均占有量472公斤,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。特别是稻谷、小麦这两大口粮,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,目前我们国家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,如果折成成品粮,100公斤口粮可满足一人一年食用。

潘文博认为,从90年代到现在,人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在不断翻倍上升,而粮食收购价增长不到2倍。粮食丰收、库存充裕、价格平稳,为经济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种粮成本连年增加,社会对粮食价格略有上涨应该有接受程度。

三大谷物中,稻谷平衡,略有盈余,小麦供求平衡,经过调整,玉米结构趋于合理,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,供求基本平衡。

2019年净进口谷物1468万吨,占国内产量的2%左右,即便按照《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》专家测算,“十四五”期末我国谷物进口2500万吨,也就占我国粮食产量的4%,我国谷物自给率仍达到96%以上,能够做到基本自给。

潘文博指出,粮食总量平衡下,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。适度进口也是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但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。

潘文博介绍,今后我们可能还要适当进口国内短缺的品种,例如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,用来制作面包糕点,但是需求量有限,进口量不会大幅增加。

据了解,2019年我国谷物年度净进口量不到1500万吨,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,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,多样化消费。唐珂认为,对社科院报告里面提到的“十四五”末可能出现1.3亿吨粮食缺口,存在一些误读,社科院报告中讲的粮食缺口,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,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。产需和供求是两个概念,我国产需缺口大、需要大量进口的主要是大豆,2017年进口量曾达到9553万吨的历史峰值,而实际的供给是有保障的。

 


作者: 来源:农民日报